Redis

什么是Redis

Redis是基于C语言开发的NoSQL数据库,它是一种存储KV键值对数据的内存数据库,因此读写速度非常快,被广泛应用于分布式缓存方向。

Redis内置了多种数据类型实现:

  • 5种基础数据类型
    1. String
    2. List
    3. Set
    4. Hash
    5. Zset (有序集合)
  • 3种特殊数据类型
    1. HyperLogLog(基数统计)
    2. Bitmap(位图)
    3. Geospatial (地理位置)

Reids还支持事务、持久化(将内存数据保存在磁盘中,重启时可以再次加载使用)、Lua脚本、多种开箱即用的集群方案(Redis Sentinel、Redis Cluster)。


基本操作

Redis是一个键值数据库,因此,可以像Map一样的操作方式,通过键值对向Redis数据库中添加数据(操作起来类似于向一个HashMap中存放数据)。

在Redis下,数据库是由一个整数索引标识,而不是由一个数据库名称。 默认情况下,我们连接Redis数据库之后,会使用0号数据库,我们可以通过Redis配置文件中的参数来修改数据库总数,默认为16个。可以通过select语句进行切换:

1
select 序号;
  1. 向redis数据库中添加数据
1
2
3
4
set <key> <value>

-- 批量添加
mset [<key> <value>] ...

所有存入的数据,默认以字符串的形式保存。键值具有一定的命名规范,以方便快速定位数据属于哪一个部分,比如用户数据:

1
2
-- 使用冒号进行板块分割,如下表示 设置某用户ID的name属性的值
set user:info:某用户ID:name hunter
  1. 通过键值获取存入的值
1
get <key>
  1. redis在存值时,支持设置数据的过期时间
1
2
set <key> <value> EX 秒
set <key> <value> PX 毫秒

也可以单独为其他的键值对设置过期时间:

1
expire <key>

通过如下命令查询还有多少时间过期:

1
2
3
4
5
6
7
8
-- 秒级 显示
ttl <key>

-- 毫秒级 显示
pttl <key>

-- 设置为不过期
persist <key>

  1. 删除数据
1
2
-- 可批量删除
del [<key>] ...

  1. 查看键值
1
2
3
4
5
6
7
8
-- 查看所有键值
keys *

-- 查询键是否存在
exists <key>

-- 随机拿一个键
randomkey

  1. 移动数据
1
move <key> 数据库号

  1. 修改键名
1
2
3
4
rename <key> <new key name>

-- 会检查新的名称是否已经存在
renamex <key> <new key name>

  1. 如果存放的是数字,可以进行自增自减操作
1
2
3
4
5
6
7
8
-- 等价于a = a + 1
incr <key>

-- 等价于a = a + b
incrby <key> b

-- 等价于a = a - 1
decr <key>

  1. 查看值的数据类型
1
tyke <key>

数据结构与对象

简单动态字符串 (SDS, Simple Dynamic String)

1
2
3
4
5
6
7
8
9
struct sdshdr {
// 记录buf数组中已使用字节的数量
// 等于SDS所保存字符串的长度
int len;
// 记录buf数组中未使用字节的数量
int free;
// 字节数组,用于保存字符串
char buf[];
};

SDS遵循C字符串以空字符结尾的惯例,保存空字符的1字节空间不计算在SDS的len属性里面,并且为空字符分配额外的1字节空间,以及添加空字符到字符串末尾等操作,都是由SDS函数自动完成的,所以这个空字符对于SDS的使用者来说是完全透明的。遵循空字符结尾这一惯例的好处是,SDS可以直接重用一部分C字符串函数库里面的函数。

常数复杂度获取字符串长度

通过使用SDS而不是C字符串,Redis将获取字符串长度所需的复杂度从$O(N)$降低到了$O(1)$,这确保了获取字符串长度的工作不会成为Redis的性能瓶颈


杜绝缓冲区溢出

SDS的空间分配策略杜绝了发生缓冲区溢出的可能性。当SDS API需要对SDS进行修改时,API会先检查SDS的空间是否满足修改所需的要求,如果不满足的话,API会自动将SDS的空间扩展至执行修改所需的大小,然后才执行实际的修改操作


减少修改字符串时带来的内存重分配次数

  1. 空间预分配

    1. 如果对SDS进行修改之后,SDS的长度(也即是len属性的值)小于1MB,那么程序分配和len属性同样大小的未使用空间,这时SDS len属性的值将和free属性的值相同。
    2. 如果对SDS进行修改之后,SDS的长度将大于等于1MB,那么程序会分配1MB的未使用空间
  2. 惰性空间释放

    当SDS的API需要缩短SDS保存的字符串时,程序不立即回收缩短后多出来的字节,而是使用free属性将这些字节的数量记录起来,并等待将来使用。与此同时,SDS也提供了相应的API真正地释放SDS的未使用空间,所以不用担心惰性空间释放策略会造成内存浪费。


二进制安全

虽然数据库一般用于保存文本数据,但使用数据库来保存二进制数据的场景也不少见,因此,为了确保Redis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的使用场景,所有SDS API都会以处理二进制的方式来处理SDS存放在buf数组里的数据,程序不会对其中的数据做任何限制、过滤、或者假设,数据在写入时是什么样的,它被读取时就是什么样。这也是我们将SDS的buf属性称为字节数组的原因——Redis不是用这个数组来保存字符,而是用它来保存一系列二进制数据。

使用SDS来保存之前提到的特殊数据格式就没有任何问题,因为SDS使用len属性的值而不是空字符来判断字符串是否结束。但SDS一样遵循C字符串以空字符结尾的惯例,这是为了让那些保存文本数据的SDS可以重用一部分<string.h>库定义的函数


链表

链表在Redis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列表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就是链表。当一个列表键包含了数量比较多的元素,又或者列表中包含的元素都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就会使用链表作为列表键的底层实现。

除了列表键之外,发布与订阅、慢查询、监视器等功能也用到了链表,Redis服务器本身还使用链表来保存多个客户端的状态信息,以及使用链表来构建客户端输出缓冲区(output buffer)

每个链表节点使用adlist.h/listNode结构来表示:

1
2
3
4
5
6
7
8
typedef struct listNode {
// 前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 prev;
// 后置节点
struct listNode * next;
// 节点的值
void * value;
}listNode;

虽然仅仅使用多个listNode结构就可以组成链表,但使用adlist.h/list来持有链表的话,操作起来会更方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typedef struct list {
// 表头节点
listNode * head;
// 表尾节点
listNode * tail;
// 链表所包含的节点数量
unsigned long len;
// 节点值复制函数
void *(*dup)(void *ptr);
// 节点值释放函数
void (*free)(void *ptr);
// 节点值对比函数
int (*match)(void *ptr,void *key);
} list;

list结构为链表提供了表头指针head、表尾指针tail,以及链表长度计数器len,而dup、free和match成员则是用于实现多态链表所需的类型特定函数:

  • dup函数用于复制链表节点所保存的值;
  • free函数用于释放链表节点所保存的值;
  • match函数则用于对比链表节点所保存的值和另一个输入值是否相等。

由list结构和listNode结构组成的链表

Redis的链表实现的特性可以总结如下:

  1. 双端:链表节点带有prev和next指针,获取某个节点的前置节点和后置节点的复杂度都是O(1)。
  2. 无环:表头节点的prev指针和表尾节点的next指针都指向NULL,对链表的访问以NULL为终点。
  3. 带表头指针和表尾指针:通过list结构的head指针和tail指针,程序获取链表的表头节点和表尾节点的复杂度为O(1)。
  4. 带链表长度计数器:程序使用list结构的len属性来对list持有的链表节点进行计数,程序获取链表中节点数量的复杂度为O(1)。
  5. 多态:链表节点使用void*指针来保存节点值,并且可以通过list结构的dup、free、match三个属性为节点值设置类型特定函数,所以链表可以用于保存各种不同类型的值。

字典

字典是用于保存键值对的抽象数据结构。字典在Redis中的应用相当广泛,比如对数据库的增、删、查、改操作构建在对字典的操作之上

除了用来表示数据库之外,字典还是哈希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哈希键包含的键值对比较多,又或者键值对中的元素都 是比较长的字符串时,Redis就会使用字典作为哈希键的底层实现。

Redis的字典使用哈希表作为底层实现每个哈希表节点保存了字典中的一个键值对


哈希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typedef struct dictht {
// 哈希表数组
dictEntry **table;
// 哈希表大小
unsigned long size;
// 哈希表大小掩码,用于计算索引值
// 总是等于size-1
unsigned long sizemask;
// 该哈希表已有节点的数量
unsigned long used;
} dictht;
  • table属性是一个数组,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向dict.h/dictEntry结构的指针,每个dictEntry结构保存着一个键值对
  • sizemask和哈希值一起决定一个键应该被放到table数组的哪个索引上面

一个空的哈希表:

 一个空的哈希表

哈希表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typedef struct dictEntry {
//键
void *key;
//值
union{
void *val;
uint64_tu64;
int64_ts64;
} v;
//指向下个哈希表节点,形成链表
struct dictEntry *next;
} dictEntry;

next属性是指向另一个哈希表节点的指针,这个指针可以将多个哈希值相同的键值对连接在一起,以此来解决键冲突(collision)的问题

image-20240508162058600


字典的结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typedef struct dict {
// 类型特定函数
dictType *type;
// 私有数据
void *privdata;
// 哈希表
dictht ht[2];
// rehash索引
// 当rehash不在进行时,值为-1
in trehashidx; /* rehashing not in progress if rehashidx == -1 */
} dict;
  • type属性是一个指向dictType结构的指针,每个dictType结构保存了一簇用于操作特定类型键值对的函数,Redis会为用途不同的字典设置不同的类型特定函数。
  • privdata属性则保存了需要传给那些类型特定函数的可选参数。
  • ht属性是一个包含两个项的数组,数组中的每个项都是一个dictht哈希表,一般情况下,字典只使用ht[0]哈希表,ht[1]哈希表只会在对ht[0]哈希表进行rehash时使用。

普通状态下,没有进行rehash的字典:

普通状态下,没有进行rehash的字典

当字典被用作数据库的底层实现,或者哈希键的底层实现时,Redis使用MurmurHash2算法来计算键的哈希值。这种算法的优点在于,即使输入的键是有规律的,算法仍能给出一个很好的随机分布性,并且算法的计算速度也非常快


解决键冲突

Redis的哈希表使用链地址法(separate chaining)来解决键冲突,每个哈希表节点都有一个next指针,多个哈希表节点可以用next指针构成一个单向链表,被分配到同一个索引上的多个节点可以用这个单向链表连接起来,这就解决了键冲突的问题。

因为dictEntry节点组成的链表没有指向链表表尾的指针,所以为了速度考虑,程序总是将新节点添加到链表的表头位置(复杂度为$O(1)$)。


rehash

随着操作的不断执行,哈希表保存的键值对会逐渐地增多或者减少,为了让哈希表的负载因子(load factor)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之内,当哈希表保存的键值对数量太多或者太少时,程序需要对哈希表的大小进行相应的扩展或者收缩。这个工作通过执行rehash操作来完成。

  1. 为字典的ht[1]哈希表分配空间,这个哈希表的空间大小取决于要执行的操作,以及ht[0]当前包含的键值对数量(也即是ht[0].used属性的值)
  2. 扩展操作,那么ht[1]的大小为第一个≥ht[0].used*2的$2^n$;
  3. 收缩操作,那么ht[1]的大小为第一个≥ht[0].used的$2^n$。
  4. 将保存在ht[0]中的所有键值对rehash到ht[1]上面,即重新计算键的哈希值和索引值,然后将键值对放置到ht[1]哈希表的指定位置上
  5. 当ht[0]包含的所有键值对都迁移到了ht[1]之后(ht[0]变为空表),释放ht[0],将ht[1]设置为ht[0],并在ht[1]新创建一个空白哈希表,为下一次rehash做准备

为了避免rehash对服务器性能造成影响,rehash动作不是一次性、集中式地完成,而是分多次、渐进式地完成的。因为在进行渐进式rehash的过程中,字典会同时使用ht[0]和ht[1]两个哈希表,所以在渐进式rehash进行期间,字典的删除(delete)、查找(find)、更新(update)等操作会在两个哈希表上进行。例如,要在字典里面查找一个键的话,程序会先在ht[0]里面进行查找,如果没找到的话,就会继续到ht[1]里面进行查找,诸如此类。

另外,在渐进式rehash执行期间,新添加到字典的键值对一律会被保存到ht[1]里面,而ht[0]则不再进行任何添加操作,这一措施保证了ht[0]包含的键值对数量会只减不增,并随着rehash操作的执行而最终变成空表。


跳跃表 skiplist

跳表是一种链表+多级索引的有序数据结构,它通过在每个节点中维持多个指向其他节点的指针,从而达到快速访问节点的目的。 跳表支持平均$O(logN)$、最坏$O(N)$复杂度的节点查找,还可以通过顺序操作来批量处理节点。

和链表、字典等数据结构被广泛地应用在Redis内部不同,Redis只在两个地方用到了跳跃表,一个是实现有序集合键,另一个是在集群节点中用作内部数据结构

跳跃表示例:

跳跃表示例
  • zskiplist结构

    • header
    • tail
    • level:记录目前跳跃表内,层数最大的节点的层数不包括表头节点
    • length:记录跳跃表的长度不包括表头节点
  • zskiplistNode结构

    • level:每个层都带有两个属性:前进指针跨度

      • 前进指针指向位于表尾方向的其他节点
      • 跨度记录了指向节点与当前节点的距离指向NULL的所有前进指针的跨度都为0,因为它们没有连向任何节点

      当程序从表头向表尾进行遍历时,访问会沿着层的前进指针进行。

    • backward指针:指向前一个节点

    • score:节点按各自保存的分值从小到大排列

    • obj:成员对象。是指向一个字符串对象的指针

    表头节点也有backward指针、score和成员对象,不过表头节点的这些属性都不会被用到,所以图中省略了这些部分,只显示了表头节点的各个层。


跳跃表节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typedef struct zskiplistNode {
// 层
struct zskiplistLevel {
// 前进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forward;
// 跨度
unsigned int span;
} level[];
// 后退指针
struct zskiplistNode *backward;
// 分值
double score;
// 成员对象
robj *obj;
} zskiplistNode;
  1. 每次创建一个新跳跃表节点的时候,程序都根据幂次定律(power law,越大的数出现的概率越小)随机生成一个介于1和32之间的值作为level数组的大小,这个大小就是层的“高度”。

  2. 跨度实际用来计算排位。

    在查找某个节点的过程中,将沿途访问过的所有层的跨度累计,得到的结果就是目标节点在跳表中的排位

在同一个跳跃表中,各个节点保存的成员对象必须是唯一的,但是多个节点保存的分值可以相同:分值相同的节点将按照成员对象在字典序中的大小来进行排序,成员对象较小的节点会排在前面(靠近表头的方向),而成员对象较大的节点则会排在后面(靠近表尾的方向)。


整数集合 intset

整数集合是集合键的底层实现之一。当一个集合只包含整数值元素并且元素数量不多时,Redis就会使用整数集合作为集合键的底层实现。它可以保存类型为int16_tint32_t或者int64_t的整数值,并且保证集合中不会出现重复元素

1
2
3
4
5
6
7
8
typedef struct intset {
// 编码方式
uint32_t encoding;
// 集合包含的元素数量
uint32_t length;
// 保存元素的数组
int8_t contents[];
} intset;
  • contents数组是整数集合的底层实现

    整数集合的每个元素都是contents数组的一个数组项,按值从小到大排列

    虽然intset结构将contents属性声明为int8_t类型的数组,但实际上contents数组并不保存任何int8_t类型的值,contents数组的真正类型取决于encoding属性的值

    • encoding属性的值为INTSET_ENC_INT16,那么contents就是一个int16_t类型的数组
    • encoding属性的值为INTSET_ENC_INT32,那么contents就是一个int32_t类型的数组
    • encoding属性的值为INTSET_ENC_INT64,那么contents就是一个int64_t类型的数组

升级

每当我们要将一个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并且新元素的类型比整数集合现有所有元素的类型都要长时,整数集合需要先进行升级(upgrade),然后才能将新元素添加到整数集合里面。

  1. 根据新元素的类型,扩展整数集合底层数组的空间大小,并为新元素分配空间。
  2. 底层数组现有的所有元素都转换成与新元素相同的类型,并将类型转换后的元素放置到正确的位上,而且在放置元素的过程中,需要继续维持底层数组的有序性质不变 。
  3. 将新元素添加到底层数组里面。

因为每次向整数集合添加新元素都可能会引起升级,而每次升级都需要对底层数组中已有的所有元素进行类型转换,所以向整数集合添加新元素的时间复杂度为$O(N)$。

整数集合的升级策略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提升整数集合的灵活性(可以添加新类型),另一个是尽可能地节约内存(只有必要时才会升级)

整数集合不支持降级操作,一旦对数组进行了升级,编码就会一直保持升级后的状态。


压缩列表 ziplist

压缩列表(ziplist)是列表键和哈希键的底层实现之一。

  • 当一个列表键只包含少量列表项(< 512),并且每个列表项要么就是小整数值,要么就是长度比较短的字符串(< 64字节),Redis就会使用压缩列表来做列表键的底层实现。
  • 当一个哈希键只包含少量键值对,并且每个键值对的键和值要么就是小整数值,要么就是长度比较短的字符串,Redis就会使用压缩列表来做哈希键的底层实现。

压缩列表是由一系列特殊编码的连续内存块组成顺序型数据结构。一个压缩列表可以包含任意多个节点(entry),每个节点可以保存一个字节数组或者一个整数值

压缩列表的组成部分
属性 类型 用途
zlbytes unit32_t 记录压缩列表占用的内存。
在对压缩列表进行内存重分配,或者计算zlend位置时使用。
zltail unit32_t 记录压缩列表表尾节点距离起始地址有多少字节
程序无需遍历整个压缩列表就可以确定表尾节点的地址。
zllen unit16_t 记录了压缩列表包含的节点数量。
该属性值 < UNIT16_MAX 时,就是压缩列表包含节点的数量**。
该属性值 = UNIT16_MAX时,节点的数量
需要遍历压缩列表才能得出**。
entryX 列表节点 节点的长度由节点保存的内容决定。
zlend unit8_t 特殊值0xFF,用于标记压缩列表的末端

压缩列表节点的构成

previous_entry_length encoding content
  • previous_entry_length,记录了前一个节点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压缩列表可以根据这个属性,从表尾向表头遍历。

  • encoding,记录了节点的content属性保存的数据类型和长度

  • content,保存节点的值,可以是字节数组或整数


连锁更新

Redis将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连续多次空间扩展操作称之为连锁更新

因为连锁更新在最坏情况下需要对压缩列表执行N次空间重分配操作,而每次空间重分配的最坏复杂度为$O(N)$,所以连锁更新的最坏复杂度为$O(N^2)$。

尽管连锁更新的复杂度较高,但它真正造成性能问题的几率很低:

  • 首先,压缩列表里要恰好有多个连续的、长度介于250字节至253字节之间的节点,连锁更新才有可能被引发,在实际中,这种情况并不多见。
  • 其次,即使出现连锁更新,但只要被更新的节点数量不多,就不会对性能造成任何影响:比如说,对三五个节点进行连锁更新是绝对不会影响性能的。

因为以上原因,ziplistPush等命令的平均复杂度仅为$O(N)$,在实际中,我们可以放心地使用这些函数,而不必担心连锁更新会影响压缩列表的性能。


对象

Redis没有直接使用上述的数据结构来实现键值对数据库,而是基于这些数据结构创建了一个对象系统。这个系统包含字符串对象(String)、列表对象(List)、哈希对象(Hash)、集合对象(Set)和有序集合(Zset)对象这五种类型的对象,每种对象都至少用到了一种前面介绍的数据结构

通过这五种不同类型的对象,Redis可以在执行命令之前,根据对象的类型来判断一个对象是否可以执行给定的命令。另外,可以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为对象设置多种不同的数据结构实现,从而优化对象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效率。

除此之外,Redis的对象系统还实现了基于引用计数技术的内存回收机制,当程序不再使用某个对象的时候,这个对象所占用的内存就会被自动释放;另外,Redis还通过引用计数技术实现了对象共享机制,这一机制可以在适当的条件下,通过让多个数据库键共享同一个对象来节约内存。

最后,Redis的对象带有访问时间记录信息,该信息可以用于计算数据库键的空转时长,在服务器启用了maxmemory功能的情况下,空转时长较大的那些键可能会优先被服务器删除。


对象的类型与编码

每次在Redis的数据库中新创建一个键值对时,我们至少会创建两个对象,一个对象用作键值对的键(键对象),另一个对象用作键值对的值(值对象)。

Redis中的每个对象都由一个redisObject结构表示,该结构中和保存数据有关的三个属性分别是type属性、encoding属性和ptr属性:

1
2
3
4
5
6
7
8
9
typedef struct redisObject {
// 类型
unsigned type:4;
// 编码
unsigned encoding:4;
// 指向底层实现数据结构的指针
void *ptr;
// ...
} robj;
  • type

    类型常量 对象的名称
    REDIS_STRING 字符串对象
    REDIS_LIST 列表对象
    REDIS_HASH 哈希对象
    REDIS_SET 集合对象
    REDIS_ZSET 有序集合对象

    对于Redis数据库保存的键值对来说,键总是一个字符串对象,而值则可以是字符串对象、列表对象、哈希对象、集合对象或者有序集合对象的其中一种。因此,当称呼一个数据库键为“字符串键”时,实际指的是数据库键所对应的值为字符串对象。

    查看命令为TYPE objName

  • encoding

    encoding记录了对象使用了什么数据结构作为对象的底层实现:

    编码常量 编码对应的底层数据结构
    REDIS_ENCODING_INT long类型的整数
    REDIS_ENCODING_EMBSTR embstr编码的简单动态字符串
    REDIS_ENCODING_RAW 简单动态字符串
    REDIS_ENCODING_HT 字典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双端链表
    REDIS_ENCODING_ZIPLIST 压缩列表
    REDIS_ENCODING_INTSET 整数集合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跳跃表和字典

    每种类型的对象都至少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编码:

    • string
      • REDIS_ENCODING_INT
      • REDIS_ENCODING_EMBSTR
      • REDIS_ENCODING_RAW
    • list
      • REDIS_ENCODING_ZIPLIST
      • REDIS_ENCODING_LINKEDLIST
    • hash
      • REDIS_ENCODING_ZIPLIST
      • REDIS_ENCODING_HT
    • set
      • REDIS_ENCODING_INTSET
      • REDIS_ENCODING_HT
    • zset
      • REDIS_ENCODING_ZIPLIST
      • REDIS_ENCODING_SKIPLIST

    查看命令为OBJECT ENCODING objName


字符串对象

字符串对象的编码可以是int、raw或者embstr。

  • 如果字符串对象保存的是整数值,并且这个整数值可以用long类型来表示,那么字符串对象会将整数值保存在字符串对象结构的ptr属性里面(将void*转换成long),并将字符串对象的编码设置为int
  • 如果字符串对象保存的是字符串值,并且这个字符串值的长度>32字节,那么字符串对象将使用一个简单动态字符串(SDS)来保存这个字符串值,并将对象的编码设置为raw
  • 如果字符串对象保存的是字符串值,并且这个字符串值的长度≤32字节,那么字符串对象将使用embstr编码的方式来保存这个字符串值。

embstr编码和raw编码一样,都使用redisObject结构和sdshdr结构来表示字符串对象。但raw编码会调用2次内存分配函数来分别创建redisObject结构和sdshdr结构,而embstr编码则通过调用1次内存分配函数来分配一块连续的空间,空间中依次包含redisObjectsdshdr两个结构。

embstr编码创建的内存块结构

最后要说的是,可以用long double类型表示的浮点数,在Redis中也是作为字符串值来保存的。如果我们要保存一个浮点数到字符串对象里面,那么程序会先将这个浮点数转换成字符串值,然后再保存转换所得的字符串值。在有需要的时候,程序会将字符串值转换回浮点数值,执行某些操作,然后再将所得的浮点数值转换回字符串值,并继续保存在字符串对象里面。

  • 对于int编码的字符串对象来说,如果我们向对象执行了一些命令,使得这个对象保存的不再是整数值,而是一个字符串值,那么字符串对象的编码将从int变为raw

    例如通过APPEND命令,向保存整数值的字符串对象追加字符串值。

  • 为Redis没有为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编写任何相应的修改程序,所以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实际上是只读的。当我们对embstr编码的字符串对象执行任何修改命令时,程序会先将对象的编码从embstr转换成raw,然后再执行修改命令

字符串对象是Redis五种类型的对象中唯一一种会被其他四种类型对象嵌套的对象

字符串相关命令
命令 举例
SET SET msg “hello world”
GET GET msg
APPEND APPEND msg “ again”
INCRBY SET num 1
INCRBY num
DECRBY DECRBY num
STRLEN STRLEN msg

列表对象

列表对象的编码可以是ziplist或者linkedlist。列表中存放一系列的字符串,它支持随机访问,支持双端操作,就像我们使用Java中的LinkedList一样。

当列表对象同时满足2个条件时,使用ziplist编码:

  1. 列表对象保存的所有字符串元素,长度都 < 64字节
  2. 列表对象保存的元素数量 ≤ 512个

两个条件的上限值是可以修改的,具体请看配置文件中关于list-max-ziplist-value选项和list-max-ziplist-entries选项的说明。

列表相关命令
命令 含义
LPUSH <key> <element> 将元素推入到压缩列表的表头
RPUSH <key> <element> 将元素推入到压缩列表的表尾
LINSERT <key> before/after <指定元素> <element> 在指定元素前面/后面插入元素
LPOP <key> 返回表头节点,并删除
RPOP <key> 返回表尾节点,并删除
LRANGE <key> start stop 获取指定范围内的元素
LINDEX <key> <下标> 返回指定下标保存的元素
LLEN 列表的长度
RPOPPUSH 当前数组 目标数组 从前一个数组的最后取一个数出来放到另一个数组的头部,并返回元素
BLPOP <key>… timeout 如果列表中没有元素,那么就等待,如果指定时间(秒)内被添加了数据,那么就执行pop操作,如果超时就作废,支持同时等待多个列表,只要其中一个列表有元素了,那么就能执行

哈希对象

哈希对象的编码可以是ziplist或者hashtable。

1
2
3
4
5
// Redis默认存String类似于这样:
Map<String, String> hash = new HashMap<>();

// Redis存Hash类型的数据类似于这样:
Map<String, Map<String, String>> hash = new HashMap<>();

ziplist编码的哈希对象,每当有新的键值对要加入时,程序会先将保存了键的压缩列表节点推入到压缩列表表尾,然后再将保存了值的压缩列表节点推入到压缩列表表尾,因此保存了键值对的两个节点总是紧挨在一起,保存键的节点在前,保存值的节点在后

当哈希对象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时,哈希对象使用ziplist编码:

  1. 保存的所有键值对,键和值的字符串长度都**< 64字节**。
  2. 保存的键值对数量≤ 512个

两个条件的上限值是可以修改的,具体请看配置文件中关于hash-max-ziplist-value选项和hash-max-ziplist-entries选项的说明。

哈希相关命令
命令 含义
HSET <key> [<字段> <值>]… 添加键值对
HGET <key> <字段> 根据键,返回值节点
HGETALL <key> 一次性返回所有的字段和值
HEXISTS <key> <字段> 根据指定键,查找是否存在键值对
HDEL <key> 删除Hash中的某个字段
HLEN <key> 获取键值对的数量
HVALS <key> 获取所有字段的值

集合对象

集合对象的编码可以是intset或者hashtable。

  • intset编码的集合对象,包含的所有元素都被保存在整数集合里面。
  • hashtable编码的集合对象,字典的每个键都是一个字符串对象,每个字符串对象包含了一个集合元素,而字典的值则全部被设置为NULL

当集合对象同时满足如下两个条件时,使用inset编码:

  1. 保存的元素都是整数值
  2. 保存的元素数量≤512个

第二个条件的上限值是可以修改的,具体请看配置文件中关于set-max-intset-entries选项的说明。

集合相关命令
命令 含义
SADD <key> [<value>] … 添加元素到集合中
SCARD <key> 返回集合对象的元素数量
SISMEMBER <key> <value> 查找元素是否存在
SMEMBERS <key> 返回所有集合元素
SRANDMEMBER <key> 随机返回一个元素
SPOP <key> 随机返回一个元素,并删除
SREM <key> [<value>] … 批量删除指定的元素
SDIFF <key1> <key2> 集合之间的差集
SINTER <key1> <key2> 集合之间的交集
SUNION <key1> <key2> 集合之间的并集
SDIFFSTORE 目标 <key1> <key2> 将集合之间的差集存到目标集合中
SINTERSTORE 目标 <key1> <key2> 将集合之间的交集存到目标集合中
SUNIONSTORE 目标 <key1> <key2> 将集合之间的并集存到目标集合中
SMOVE <key> 目标 value 移动指定值到另一个集合中

有序集合对象

有序集合的编码可以是ziplist或者skiplist。

当有序集合对象同时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使用 ziplist:

  1. ZSet 保存的元素数量 ≤ 128 个
  2. 每个元素的长度 ≤ 64 字节
  • ziplist编码的有序集合对象,每个集合元素使用2个紧挨在一起的压缩列表节点来保存,第一个节点保存元素的成员(member),而第二个元素则保存元素的分值(score)

    压缩列表内的集合元素按分值从小到大进行排序,分值较小的元素被放置在靠近表头的方向,而分值较大的元素则被放置在靠近表尾的方向。

  • skiplist编码的有序集合对象,使用一个zset结构作为底层实现。

    1
    2
    3
    4
    typedef struct zset {
    zskiplist *zsl;
    dict *dict;
    } zset;
    • zsl跳跃表按分值从小到大保存了所有集合元素,每个跳跃表节点都保存了一个集合元素
    • dict字典为有序集合创建了一个从成员到分值的映射。通过这个字典,程序可以用$O(1)$复杂度查找给定成员的分值。

有序集合每个元素的成员都是一个字符串对象,而每个元素的分值都是一个double类型的浮点数。虽然zset结构同时使用跳跃表和字典来保存有序集合元素,但这两种数据结构都会通过指针来共享相同元素的成员和分值,所以不会产生任何重复成员或者分值,也不会因此而浪费额外的内存。

有序集合相关命令
命令 含义
ZADD <key> [<value> <score>] … 将成员和分值添加到有序集合中
ZCARD <key> 获取集合元素的数量
ZCOUNT <key> start stop 统计分值在给定范围内节点的数量
ZRANGE <key> start stop 从表头向表尾遍历有序集合,返回给定索引范围内的所有元素
ZRANGEBYSCORE <key> start stop [withscores] [limit] 通过分数段查看
ZREVRANGE 从表尾向表头遍历有序集合,返回给定索引范围内的所有元素
ZRANK <key> <value> 获取指定成员对应元素的排名
ZREM <key> [<value>] … 删除指定对象
ZSCORE 查找指定成员的分值

对象共享

对象的引用计数属性除了用于内存回收,还带有对象共享的作用。

Redis 3.0来说,Redis在初始化服务器时,会创建1万个字符串对象,包含了从0到9999的所有整数值,当服务器需要用到值为0到9999的字符串对象时,服务器就会使用这些共享对象,而不是新创建对象。创建共享字符串对象的数量可以通过修改redis.h/REDIS_SHARED_INTEGERS常量来修改。

被共享的字符串对象

这些共享对象不单单只有字符串键可以使用,那些在数据结构中嵌套了字符串对象的对象(linkedlist编码的列表对象、hashtable编码的哈希对象、hashtable编码的集合对象,以及zset编码的有序集合对象)都可以使用这些共享对象。

由于只有在共享对象和目标对象完全相同的情况下,程序才会将共享对象用作键的值对象,而一个共享对象保存的值越复杂,验证共享对象和目标对象是否相同所需的复杂度就会越高消耗的CPU时间也会越多,因此,Redis只对包含整数值的字符串对象进行共享。


对象的空转时长

redisObject结构还包含一个lru属性,记录了最后一次被程序访问的时间OBJECT IDLETIME命令可以打印指定键的空转时长,通过当前时间 - 键的值对象的lru时间得出。OBJECT IDLETIME命令的实现比较特叔,在访问键的值对象时,不会修改值对象的lru属性

如果服务器打开了maxmemory选项,并且用于回收内存的算法为volatile-lru或者allkeys-lru,那么当服务器占用的内存数超过maxmemory设置的上限值时,空转时长较高的键会被优先释放,从而回收内存。


位图对象

Bitmap 存储的是连续的二进制数字(0 和 1),只需要一个 bit 位来表示某个元素对应的值或者状态key 就是对应元素本身 。可以把BitMap看作一个bit数组,数组的下标就是偏移量offset。BitMap内存开销小,效率高且操作简单

使用场景:统计用户活跃状态(是否登录、签到)


Redis为什么速度快?

  1. Redis基于内存,内存的访问速度是磁盘的上千倍。

  2. Redis基于Reactor模式,设计开发了一套高效的事件处理模型,主要是单线程事件循环IO多路复用

    image-20231115104527768

  3. Redis内置了多种优化过后的数据类型/结构实现,性能非常高。


Redis持久化机制

使用缓存的时候,我们经常需要对内存中的数据进行持久化,也就是将内存中的数据写入到硬盘中。大部分原因是为了之后重用数据(比如重启机器、机器故障之后恢复数据),或者是为了做数据同步(比如 Redis 集群的主从节点通过 RDB 文件同步数据)。

Redis 支持 3 种持久化方式:

  • 快照(snapshotting,RDB)
  • 只追加文件(append-only file, AOF)
  • RDB 和 AOF 的混合持久化(Redis 4.0 新增)

RDB 持久化

Redis 可以通过创建快照来获得存储在内存里面的数据在 某个时间点 上的副本。Redis 创建快照之后,可以对快照进行备份,可以将快照复制到其他服务器从而创建具有相同数据的服务器副本(Redis 主从结构,主要用来提高 Redis 性能),还可以将快照留在原地以便重启服务器的时候使用。

快照持久化是 Redis 默认采用的持久化方式,在 redis.conf 配置文件中默认有此下配置:

1
2
3
4
5
6
7
8
# 在900秒(15分钟)之后,如果至少有1个key发生变化,Redis就会自动触发bgsave命令(单独一个子进程后台执行)创建快照。
save 900 1

# 在300秒(5分钟)之后,如果至少有10个key发生变化,Redis就会自动触发bgsave命令创建快照。
save 300 10

# 在60秒(1分钟)之后,如果至少有10000个key发生变化,Redis就会自动触发bgsave命令
save 60 10000

RDB持久化机制


AOF持久化

与快照持久化相比,AOF (append only file)持久化的实时性更好。Redis 6.0 之后默认开启了AOF持久化,可以通过 appendonly 参数开启:

1
appendonly yes

开启 AOF 持久化后,每执行一条会更改 Redis 中的数据的命令,Redis 就会将该命令写入到 AOF 缓冲区 server.aof_buf 中,然后再写入到 AOF 文件中(此时还在系统内核缓存区未同步到磁盘),最后再根据持久化方式( fsync策略)的配置来决定何时将系统内核缓存区的数据同步到硬盘中的。

只有同步到磁盘中才算持久化保存了,否则依然存在数据丢失的风险,比如说:系统内核缓存区的数据还未同步,磁盘机器就宕机了,那这部分数据就算丢失了。

AOF 文件的保存位置和 RDB 文件的位置相同,都是通过 dir 参数设置的,默认的文件名是 appendonly.aof

AOF持久化机制


Redis线程模型

对于读写命令来说,Redis 一直是单线程模型。在 Redis 4.0 版本之后引入了多线程来执行一些大键值对的异步删除操作, Redis 6.0 版本之后引入了多线程来处理网络请求(提高网络 IO 读写性能)


  1. 内存是有限的,如果缓存中的所有数据都是一直保存的话,分分钟直接 Out of memory。

    Redis 中除了字符串类型有自己独有设置过期时间的命令 setex 外,其他方法都需要依靠 expire 命令来设置过期时间 。另外, persist 命令可以移除一个键的过期时间。

  2. 很多时候,我们的业务场景就是需要某个数据只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在,比如我们的短信验证码可能只在 1 分钟内有效,用户登录的 Token 可能只在 1 天内有效。

    如果使用传统的数据库来处理的话,一般都是自己判断过期,这样更麻烦并且性能要差很多。


常见的缓存更新策略

Cache Aside Pattern 旁路缓存模式

比较适合读比较多的场景。

Cache Aside Pattern中,服务端需要同时维系数据库和缓存,并且以db为准

  • 步骤:

    1. 更新db

    2. 直接删除cache

      Cache Aside Pattern 旁路缓存模式下,写数据的时候,为什么选择删除cache,而不是更新cache?

      • 对服务端造成资源浪费

        删除cache更直接,如果频繁修改db,就会导致需要频繁更新cache,而cache中的数据可能都没有被访问到。

      • 产生数据不一致问题

        并发场景下,更新cache产生数据不一致问题的概率会更大。

      在写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先删除cache,后更新db吗?

      不行,可能会造成数据库和缓存数据不一致

      1. 请求1先把cache中的A数据删除;
      2. 请求2从db中读取数据;
      3. 请求1再把db中的A数据更新。

      在写数据的过程中,先更新db,后删除cache就没问题了吗?

      还是可能出现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不过概率很小,因为缓存写入速度比数据库写入速度快很多。

      1. 请求1从db中取数据 (说明此时cache没有缓存该数据)
      2. 请求2更新db中的数据,删除缓存
      3. 请求1将读取的数据写入cache (步骤2很难比步骤3快,因为写数据库一般会先加锁
  • 步骤:

    1. 从cache中读,读取到直接返回
    2. cache中读取不到,就从db读
    3. 把db中读取到的数据放到cache中

Cache Aside Pattern 旁路缓存模式 的缺陷

  1. 首次请求的数据一定不在cache中。

    可以将热点数据提前放入cache。

  2. 如果写操作比较频繁,会导致cache中的数据被频繁删除,影响缓存命中率

    1. 数据库和缓存数据强一致

      加一个锁/分布式锁,更新db的时候,同样更新cache,保证不存在线程安全问题。

    2. 短暂地允许数据库和缓存数据不一致

      更新db的时候,同样更新cache,给缓存加一个比较短的过期时间,即使数据不一致,影响也比较小。


Read/Write Through Pattern 读写穿透模式

读写穿透模式中,服务端把cache视为主要数据存储,从中读取数据并将数据写入其中。cache服务负责将此数据读取和写入db,从而减轻应用程序的职责。

这个模式在平时开发过程中非常少见,大概率是因为Redis没有提供cache将数据写入db的功能。

Read-Through Pattern实际只是在Cache Aside Pattern之上进行了封装。在Cache
Aside Pattern下,发生读请求的时候,如果cache中不存在对应的数据,是由客户端自己负责把数据写入cache,而Read Through Pattern则是cache服务自己来写入缓存的,这对客户端是透明的


Write Behind Pattern 异步缓存写入模式

Write Behind Pattern 异步缓存写入模式 和 Read/Write Through Pattern 读写穿透模式很相似,两者都是由cache服务负责cache和db的读写。

但是读写穿透模式同步更新cache和db,而异步缓存写入模式只是更新缓存,不直接更新db,改为异步批量的方式更新db

这对数据一致性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比如cache数据可能还没异步更新db,但cache服务就挂掉了。

这种策略在我们平时开发过程中也非常非常少见,但是不代表它的应用场景少。比如消息队列中消息的异步写入磁盘、MySQL的Innodb Buffer Pool机制都用到了这种策略。

Write Behind Pattern下db的写性能非常高,非常适合一些数据经常变化又对数据一致性要求没那么高的场景,比如浏览量、点赞量。


事务和锁机制

1
2
3
4
5
6
7
8
# 开启事务
multi

# 输入完所有要执行的命令后,可以立即执行事务
exec

# 可以中途取消事务
discard

实际上整个事务是创建了一个命令队列,它不像MySQL那种在事务中也能单独得到结果,而是我们提前将所有的命令装在队列中,但是并不会执行,而是等提交事务的时候再统一执行

Redis中有乐观锁,不同于MySQL的锁是悲观锁。

  • 悲观锁:时刻认为别人会来抢占资源,禁止一切外来访问,直到释放锁,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质。
  • 乐观锁:并不认为会有人来抢占资源,所以会直接对数据进行操作,在操作时再去验证是否有其他人抢占资源。
1
2
3
4
5
# 监视一个目标,如果执行事务之前被监视目标发生了修改,则取消本次事务
watch

# 取消监视
unwatch

使用Java与Redis交互

1
2
3
4
5
6
<!-- Jedis is a blazingly small and sane Redis java client. -->
<dependency>
<groupId>redis.clients</groupId>
<artifactId>jedis</artifactId>
<version>5.2.0</version>
</dependency>

基本操作

1
2
3
4
5
6
7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创建Jedis对象
Jedis jedis = new Jedis("localhost", 6379);

// 使用之后关闭连接
jedis.close();
}

通过Jedis对象,可以直接调用命令的同名方法来执行Redis命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直接使用try-with-resouse,省去close
try (Jedis jedis = new Jedis("192.168.10.3", 6379)) {
jedis.set("test", "hunter"); // 等同于 set test hunter 命令
System.out.println(jedis.get("test")); // 等同于 get test 命令

jedis.hset("hhh", "name", "hunter"); // 等同于 hset hhh name hunter
jedis.hset("hhh", "age", "30"); // 等同于 hset hhh age 30
jedis.hgetAll("hhh").forEach((k, v) -> System.out.println(k + ": " + v));

jedis.lpush("mylist", "111", "222", "333"); // 等同于 lpush mylist 111 222 333 命令
jedis.lrange("mylist", 0, -1)
.forEach(System.out::println); // 等同于 lrange mylist 0 -1
}
}

SpringBoot整合Redis

SpringBoot整合的Redis框架底层不是用Jedis,而是Lettuce

1
2
3
4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data-redis</artifactId>
</dependency>

starter提供的默认配置会去连接本地的Redis服务器,并使用0号数据库application.yml中可以进行相应的配置:

1
2
3
4
5
6
7
8
9
spring:
data:
redis:
# Redis服务器地址
host: 192.168.10.3
# 端口
port: 6379
# 使用几号数据库
database: 0

序列化

这个starter已经提供了两个默认的模板类:

  • StringRedisTemplate:当所有操作都基于字符串,或者你需要确保键和值都是字符串形式时。
  • 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当需要处理复杂的数据结构(如 Java 对象),或者需要使用 Redis 的各种复杂数据类型时。可以根据需要配置自定义的序列化器以优化性能和可读性。
image-20250115140027495
操作redis的模板类 RedisTemplat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public class RedisTemplate<K, V> extends RedisAccessor implements RedisOperations<K, V>, BeanClassLoaderAware {

...

// 序列化相关属性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private @Nullable RedisSerializer keySerializer = null;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private @Nullable RedisSerializer valueSerializer = null;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private @Nullable RedisSerializer hashKeySerializer = null;
@SuppressWarnings("rawtypes") private @Nullable RedisSerializer hashValueSerializer = null;
private RedisSerializer<String> stringSerializer = RedisSerializer.string();

// lua脚本执行器
private @Nullable ScriptExecutor<K> scriptExecutor;

// 对redis各数据结构进行操作的类
private final BoundOperationsProxyFactory boundOperations = new BoundOperationsProxyFactory();
private final ValueOperations<K, V> valueOps = new DefaultValue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ListOperations<K, V> listOps = new DefaultList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SetOperations<K, V> setOps = new DefaultSet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StreamOperations<K, ?, ?> streamOps = new DefaultStreamOperations<>(this,
ObjectHashMapper.getSharedInstance());
private final ZSetOperations<K, V> zSetOps = new DefaultZSet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GeoOperations<K, V> geoOps = new DefaultGeo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HashOperations<K, ?, ?> hashOps = new DefaultHash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HyperLogLogOperations<K, V> hllOps = new DefaultHyperLogLogOperations<>(this);
private final ClusterOperations<K, V> clusterOps = new DefaultClusterOperations<>(this);

...
}

**StringRedisTemplat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public class StringRedisTemplate extends RedisTemplate<String, String> {

// 使用StringRedisSerializer 字符串序列化方式
public StringRedisTemplate() {
setKey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setValue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setHashKey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setHashValue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
...
}
RedisSerializer 序列化接口

RedisSerializer接口,用于 Redis KEY 和 VALUE 的序列化

该接口的实现类:

image-20250115142642995

  • JDK 序列化方式 (默认)

    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推荐使用 JdkSerializationRedisSerializer 进行序列化不方便人工排查数据

  • String 序列化方式

  • JSON 序列化方式

  • XML 序列化方式

展示一下采用默认的JDK序列化的存储效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SpringBootTest
public class RedisTest {

@Resource
private RedisTemplate redisTempl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RedisTemplate() {
ValueOperations valueOperations =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
valueOperations.set("name", "hunter");
System.out.println(valueOperations.get("name"));
}
}

所有的值的操作都被封装到了ValueOperations对象中,而普通的键操作直接通过模板对象就可以使用了,大致使用方式其实和Jedis一致。

虽然在程序中能正常读取指定的key,但是直接查看redis中存储的数据,会发现KEY前面带着奇怪的16进制字符 , VALUE也是一串16进制字符,可读性极差

image-20250115154243763

实际线上场景,绝大多数情况下,KEY会使用StringRedisSerializer,VALUE使用JSON序列化居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RedisConfig {

@Bean
public 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 redisTemplate(RedisConnectionFactory redisConnectionFactory) {
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 template = new RedisTemplate<>();
template.setConnectionFactory(redisConnectionFactory); // 设置连接工厂

// 使用StringRedisSerializer.UTF_8作为key和hash key的序列化器
template.setKey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template.setHashKey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string());
// 使用GenericJackson2JsonRedisSerializer作为value和hash value的序列化器
template.setValue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json());
template.setHashValueSerializer(RedisSerializer.json());

// 对配置进行初始化
template.afterPropertiesSet();
return template;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SpringBootTest
public class RedisTest {

@Resource
private RedisTemplate<String, User> redisTemplate;

@Test
public void testRedisTemplate() {
ValueOperations<String, User> valueOperations = redisTemplate.opsForValue();
User user = new User();
user.setPhoneNumber("1234567890");
user.setUserName("hunter");
valueOperations.set("user", user);
System.out.println(valueOperations.get("user"));
}
}

查看Redis中存储的数据,拥有良好的可读性:

image-20250115162141039
自定义Redis序列化的实现

事务

由于Spring没有专门的Redis事务管理器,所以只能借用JDBC提供的:

1
2
3
4
5
6
7
8
<dependency>
<groupId>org.springframework.boot</groupId>
<artifactId>spring-boot-starter-jdbc</artifactId>
</dependency>
<dependency>
<groupId>mysql</groupId>
<artifactId>mysql-connector-j</artifactId>
</dependency>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Service
public class RedisService {

@Resource
StringRedisTemplate template;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template.setEnableTransactionSupport(true); //需要开启事务
}

@Transactional // 需要添加事务注解
public void test(){
template.multi();
template.opsForValue().set("d", "xxxxx");
template.exec();
}
}

还可以为RedisTemplate对象配置一个Serializer来实现对象的JSON存储:

1
2
3
4
5
6
@Test
void contextLoad2() {
// 注意Student需要实现序列化接口才能存入Redis
template.opsForValue().set("student", new Student());
System.out.println(template.opsForValue().get("student"));
}

使用Redis做缓存

MyBatis的二级存储

MyBatis二级缓存示意

MyBatis的二级缓存,是Mapper级别的缓存,能作用于所有会话。但是MyBatis默认的二级缓存只能是单机的。将Redis作为MyBatis的二级缓存,就能实现多台服务器使用同一个二级缓存,所有的服务器全部存储在Redis服务器上。


编写缓存类

需要编写缓存类RedisMyBatisCache实现MyBatis提供的Cache接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import org.apache.ibatis.cache.Cache;
import org.springframework.data.redis.connection.RedisServerCommands;

public class RedisMyBatisCache implements Cache {

private static 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 template;

private final String id;

// 构造方法必须带一个String类型的参数接收id
public RedisMyBatisCache(String id) {
this.id = id;
}

// 初始化时通过配置类将RedisTemplate给过来
public static void setTemplate(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 template) {
RedisMyBatisCache.template = templat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getId() {
return id;
}

@Override
public void putObject(Object o, Object o1) {
// 直接向Redis数据库中丢数据即可,o就是Key,o1就是Value,60秒为过期时间
template.opsForValue().set(o, o1, 60, TimeUnit.SECONDS);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getObject(Object o) {
// 根据Key直接从Redis数据库中获取值
return template.opsForValue().get(o);
}

@Override
public Object removeObject(Object o) {
// 根据Key删除
return template.delete(o);
}

@Override
public void clear() {
// 由于template中没封装清除操作,只能通过connection来执行
template.execute((RedisCallback<Void>) connection -> {
// 通过connection对象执行清空操作
connection.serverCommands().flushDb();
return null;
});
}

@Override
public int getSize() {
// 这里也是使用connection对象来获取当前的Key数量
return Objects.requireNonNull(template.execute(RedisServerCommands::dbSize)).intValue();
}
}

编写配置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MyBatisConfiguration {
@Resource
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 template;

@PostConstruct
public void init(){
// 把RedisTemplate给到RedisMybatisCache
RedisMyBatisCache.setTemplate(template);
}
}

在Mapper上启用此缓存

1
2
3
4
5
6
7
// 修改缓存实现类implementation为自定义的缓存类RedisMyBatisCache
@CacheNamespace(implementation = RedisMyBatisCache.class)
@Mapper
public interface MainMapper {
@Select("select name from student where sid = 1")
String getSid();
}

Token持久化存储

实现PersistentTokenRepository接口

单独使用SpringSecurity时,remember-me的Token可以设置为持久化存储,是存储在数据库中,那么现在让Token信息存储在缓存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 实现PersistentTokenRepository接口
@Component
public class RedisTokenRepository implements PersistentTokenRepository {
// Key名称前缀,用于区分
private final static String REMEMBER_ME_KEY = "spring:security:rememberMe:";

@Resource
RedisTemplate<Object, Object> template;

@Override
public void createNewToken(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 token) {
// 这里要放两个,一个存seriesId->Token,一个存username->seriesId,因为删除时是通过username删除
template.opsForValue().set(REMEMBER_ME_KEY + "username:" + token.getUsername(), token.getSeries());
template.expire(REMEMBER_ME_KEY + "username:" + token.getUsername(), 1, TimeUnit.DAYS);
this.setToken(token);
}

// 先获取,然后修改创建一个新的,再放入
@Override
public void updateToken(String series, String tokenValue, Date lastUsed) {
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 token = this.getToken(series);
if (token != null) {
this.setToken(new 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token.getUsername(), series, tokenValue, lastUsed));
}
}

@Override
public 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 getTokenForSeries(String seriesId) {
return this.getToken(seriesId);
}

// 通过username找seriesId直接删除这两个
@Override
public void removeUserTokens(String username) {
String series = (String) template.opsForValue().get(REMEMBER_ME_KEY + "username:" + username);
template.delete(REMEMBER_ME_KEY + series);
template.delete(REMEMBER_ME_KEY + "username:" + username);
}


// 由于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没实现序列化接口,这里只能用Hash来存储了,所以单独编写一个set和get操作
private 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 getToken(String series) {
Map<Object, Object> map = template.opsForHash().entries(REMEMBER_ME_KEY + series);
if(map.isEmpty()) return null;
return new 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
(String) map.get("username"),
(String) map.get("series"),
(String) map.get("tokenValue"),
new Date(Long.parseLong((String) map.get("date"))));
}

private void setToken(PersistentRememberMeToken token) {
Map<String, String> map = new HashMap<>();
map.put("username", token.getUsername());
map.put("series", token.getSeries());
map.put("tokenValue", token.getTokenValue());
map.put("date", ""+token.getDate().getTime());
template.opsForHash().putAll(REMEMBER_ME_KEY + token.getSeries(), map);
template.expire(REMEMBER_ME_KEY + token.getSeries(), 1, TimeUnit.DAYS);
}
}

在Mapper上启用MyBatis的Redis二级缓存

1
2
3
4
5
6
7
@Data
public class Account implements Serializable {
int id;
String username;
String password;
String role;
}
1
2
3
4
5
6
7
@CacheNamespace(implementation = RedisMyBatisCache.class)
@Mapper
public interface AccountMapper {

@Select("select * from users where username = #{username}")
Account getAccountByUsername(String username);
}

实现验证Service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Service
public class AuthService implements UserDetailsService {

@Resource
AccountMapper mapper;

@Override
public UserDetails loadUserByUsername(String username) throws UsernameNotFoundException {
Account account = mapper.getAccountByUsername(username);
if (account == null) {
throw new UsernameNotFoundException("");
}
return User
.withUsername(username)
.password(account.getPassword())
.roles(account.getRole())
.build();
}
}

SecurityConfiguration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Configuration
public class SecurityConfiguration {

@Resource
private RedisTokenRepository tokenRepository;

@Resource
private AuthService authService;

@Bean
public SecurityFilterChain securityFilterChain(HttpSecurity httpSecurity) throws Exception {
return httpSecurity
...
.rememberMe(rememberMeConfigurer -> {
rememberMeConfigurer
.tokenRepository(tokenRepository); // 持久化存储
})
.userDetailsService(authService) // 自定义用户验证逻辑
.build();
}

@Bean
public PasswordEncoder passwordEncoder() {
// 将BCryptPasswordEncoder直接注册为Bean,Security会自动处理密码对比
return new BCryptPasswordEncoder();
}
}


三大缓存问题

缓存穿透

缓存击穿

缓存雪崩